《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19点击数:

专业班级: 2020中医1班

学时/总学时:2/80

授课日期:2020.10.21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章节:绪论 上


授课主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确立及发展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郑洪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4版2016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思政目标:

1. 通过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背景的讲解,使同学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中医自信。

2. 通过相关中医小故事及名医名家的著名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及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确立以及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著作。

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及代表作;中医学理论体系在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著作。

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确立及发展。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1. 通过中医小故事导入新课★ 15分钟

2. 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5分钟

3. 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15分钟

4. 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40分钟

5. 总结课堂内容,提出问题 5分钟


教法设计: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发展历史。《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我们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专业课,首先上课之初,通过一些中医小故事、小案例导入新课,融入课程思政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雨课堂、激光教鞭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讲 授 内 容

备注


绪 论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大经典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的飞跃,形成理法方药一体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张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命门学说——张介宾、赵献可;温病学说——叶桂、薛雪

(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

(2)明·张介宾、赵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

(3)温病学说的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瑭等医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成就)。

(4)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

4.近现代:中西医汇通、结合

(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

课程思政1: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中医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课程思政2:

神农尝本草的小故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程思政3:

药王孙思邈救人的故事----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


巩固课堂知识内容与方法:

运用表格、框架梳理总结本节的重点内容:

1. 每个历史时期的代表著作与成就;

2.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作业: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 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宋金元时期有什么代表性著作?

3. 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及学术观点?

参考资料:

1.《中医学基础》张珍玉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中医基础理论》吴敦序 上海科技出版社

3.《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课后分析:

本次授课课件制作良好,字迹清晰,重难点突出,能较好的体现核心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巧妙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润物无声,激发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中医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高。

上一条: 绪论 中医学发展简史下 习题

下一条: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