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光明日报》刊发学校署名文章《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教师评价改革 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报道学校在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全文如下: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离不开教师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第一资源的作用。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师评价改革,通过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建立分类评价体系等措施,激发教师创造潜力,激励教师潜心育人,大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研究新理论 指引评价改革方向
学校积极探索教师评价改革新路径,用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引领教师评价改革的方向,强调创新、质量、效率等核心要素;通过教师评价改革,激励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并将实践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校将评价作为指挥棒,以教育评价为杠杆,坚持创新引领,驱动人才培养创新,通过教师评价改革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回归教育本真,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着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注重对教师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强化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实施创新人才强校工程,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大力支持具有突出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凝聚新定力 完善师德考核机制
要立德树人,教师须先修身立德。学校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和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师德师风专项督查方案》等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
同时,学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出台《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评定、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等工作的首要要求,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文明教师”“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及师德师风主题征文和案例评选等活动,厚植师德涵养,筑牢师德根基,引导教师用爱与责任教好书、育好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激活新潜力 建立分类评价体系
学校遵循“目标计划—实施执行—检查监督—反馈控制”的思路,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智能化、自动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解决了传统教育管理和评估体系效率低、误差大等问题,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创新。
为规范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系(部)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优秀单位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良好成效。
在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的基础上,学校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教师主体、不同类型专业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包括品德、能力、业绩等多个维度的分类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减少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重视评价的科学性与适用性,评价内容和权重各有侧重;建立健全以同行专家评议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综合采用个人述职、讲课答辩、考核认定、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优化教师考核评价形式,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为学校高质量办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引进新技术 激励教师潜心育人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教育,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学校着眼教师的长期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根据教师入职年限和能力水平,实施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全面发展、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等专题培训,加大对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创新教育教学能力。除了参加“国培”“省培”外,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
由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学校努力突破原有专业壁垒,加强专业知识体系融合,打造健康服务专业群,形成了以康复治疗类专业为龙头,护理类、药学类、中医药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为特色的多个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鼓励教师开发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为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提供更多可能性,让学生融会贯通不同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的能力。
为发挥新技术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的积极作用,学校建设智慧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训室、数字化技能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场所,将智慧教学交互平台、虚拟仿真技术、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新技术引入教学,带领学生学习“人机共创”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全新知识、生产工具的能力。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竞赛,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室,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实现全方位成长。
学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医院、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专门出台《“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将体现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要求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医院、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落实以5年为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取得新成效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工程,近年来不断创新举措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目前拥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优秀团队等省级以上教学团队10个,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17人,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名师、骨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6人。
全面提升教学育人水平。学校教师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综合素质特等奖、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200余项;学生技能竞赛获奖300余项,其中在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奖27项。学校获2023年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
社会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学校搭建科普教育平台,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建成了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示范性老年学院、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等社会培训平台8个;获河南省科普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省市级社会实践和科普教育基地6个;拥有河南省首席科普教育专家5人。学校开展“生命健康”“中医药文化”“护牙健齿”“艾滋病防治”等科普活动百余次,普及生命健康、健康养生和中医药文化知识,累计受益人群10余万人次,覆盖大、中、小学和居民社区。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靠的是人才。学校将继续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卫生健康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