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设置郑州健康学院的函》,同意以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立郑州健康学院。首批设置康复治疗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护理学等5个普通本科专业。
郑州健康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学校。4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卫生健康人才,涌现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深受群众喜欢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典型,已成为中原大地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党建引领,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争创“一流党建”为目标,以“双创”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强基引领“三级联创”活动,实施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育人工程,推动“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创优工作,深化“两化一创”强基引领行动带动效果,将党建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等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德育”“党建+文化传承”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党建工作案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用事业发展实绩检验党建工作成效。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党建)宣传工作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1个,入选全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
立德树人,强化医德教育育人特色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理念融入课程,融入课堂,形成了“以德为首、医德为魂、德术双馨”的育人理念,围绕卫生健康专业特色,以医德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水平,全力打造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设立了医德馆,开展了医学生“4321”医德教育工程,编纂出版了《医德学》和《医学生教育读本》教材,强化学生在医德、医术方面的学习与实践。并在校史展览馆、医学博物馆和文化走廊中处处彰显医德教育特色,构建了鲜明的医德教育体系。《医学生“4321”医德教育工程》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河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重点培育项目”,护理系获批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紧跟时代,培养高素质健康服务人才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适应现代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向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发展,提出大健康教育理念,制定《大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学校紧握“大健康”产业这一时代脉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精心雕琢品牌优势,成功开辟出一条坚守内核、转型发展、特色育人的新路径。建设了以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为主线,拥有康复治疗中心、护理保健中心、临床诊疗中心、健康养护中心、膳食营养中心5个实训中心的大型实训基地。设立了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医学营养等专业,设置了健康运动、健康营养、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管理等一系列课程,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大健康”知识教育,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要求、投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年来,学校培养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最受关注医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河南最美乡村医生”“最美路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的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为“健康中国”“健康中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共建共享,打造健康教育国际品牌
近年来,学校积极与海外合作院校加强联系,深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人才培养、师生互访、学术研讨和课程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招收马来西亚和韩国高校短期交流访学来华留学生来校学习中医技能课程,面向马来西亚和韩国开展小儿推拿、中医催乳和中医康复实用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了“境外研究与培训中心”“中韩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中韩联合科研中心”,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与马来西亚、韩国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课程计划、培训教具、多语种课件等教学资源,合作开发《中医小儿推拿》《中医催乳》《中医康复实用技术》等课程资源,推进当地高校的教育资源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医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多次组织教师赴马来西亚开展中医特色课程学术交流合作,宣传中医特色及独特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为中医走向世界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10月,学校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大河工坊”职教出海培育建设单位。
智慧赋能,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建设,建成了“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打造线上服务中心,提高服务师生能力。建设了智慧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训室、数字化技能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场所,将智慧教学交互平台、虚拟仿真技术、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新技术引入教学,带领学生学习“人机共创”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全新知识、生产工具的能力。建立了临床模拟考站、社会各类考试中心等,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与考试机会。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智能化、自动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创新。鼓励教师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室,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实现全方位成长。目前,学校所有教室均是具有录、播、回放、远程控制等多功能智慧教室,拥有全省一流规模的解剖和微观形态医学实训基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智能、便捷的支持,为学生的临床医学实践及健康医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还积极构建以“数据共享”为中心的智慧校园、以“互联互通”为中心的智能化管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智慧教育,助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四网互联”建设工程、数据资产化治理工程、资源体系化知识工程、数据化决策辅助工程、网络安全可靠性保障工程,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学校信息化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荣获“河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全省教育信息工作考核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产教融合,实现多元化协同育人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与阳城医院合作共建特色护理班,开展“院中校”培养模式,理论联系实际的“床边”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质量,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与河南鼎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智慧医学产业学院,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使学生毕业即达到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与河南省老龄产业协会共同牵头组建河南省老年健康职业教育集团,创新多元协作合作育人模式,实现“产、学、研、创”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生的行业发展与职业认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为服务中原大健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相继成立了老年护理学院、中医康复学院,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育人新机制,促进行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近年来,学校入选“全国智慧康养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康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获批“河南省示范性老年学院”“河南省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培育单位”“郑州市产教融合创新试点院校”等。
发挥优势,不断增强社会服务效能
学校主动融入,服务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学校成立了春熙健康教育学院,紧密围绕河南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部署,面向在校生和社会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开展母婴护理、育婴师、小儿推拿等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活动,近五年来,累计培训数万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倾力打造专属河南省的“豫农技工”品牌,通过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郑州市二七区合作成立社区(老年)学院,开展的“健康大讲堂”进社区送课送教活动,被评为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与河南省终身教育协会共建河南省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到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多次组织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到实训基地开展送医送药大型义诊活动,现场为修武县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疾病诊治、免费提供药品等服务,深受当地居民好评。医学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成为社会群众认识生命、在校学生感知医学的科普教育基地,获批“河南省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近年来,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获批“河南省健康养老护理教育培训基地”“河南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守对医学教育的赤诚之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审时度势、着眼长远,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人才,学校的发展成效和育人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先后荣获“河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河南省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全省高职高专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一类院校”“全省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一类院校”“郑州市绿色学校”“郑州市园林单位”等多项荣誉,且连续多年被评为“郑州市民办教育十佳单位”和“平安校园”。《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以专版形式深度报道学校打造健康服务教育特色品牌,培养卫生健康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群众健康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教育、科技、人才”这一强国强省的核心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新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